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西班牙当地时间年8月28日下午,来自法国Avicenne医院的FrédéricAdnet教授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CAAM试验(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气道管理:气管插管与面罩通气)的最新研究结果。该试验结果显示对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呼吸道管理,面罩通气(BMV)与气管插管(ETI)对患者的生存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
图1FrédéricAdnet教授演讲
研究发布后,首都医科医院陈步星教授应“心在线”之邀,对该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及精彩点评。
研究概况
CAAM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劣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目的是以ETI组作为对照组,比较BMV与ETI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入选的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来自20个院前急救中心(法国15个中心,比利时5个中心)。患者随机分入BMV组(例)和ETI组(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心脏骤停28天后具有良好神经功能患者的生存率(良好神经功能定义:GP-CPC分级2),次要终点为循环自主恢复率、入院患者的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包括操作失败、操作困难及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图2CAAM试验流程
结果显示BMV组28天具有良好神经功能的生存率(4.2%),与ETI组(4.3%)相同(P=0.11,95%CI为-1.64~1.87)。循环自主恢复率ETI组高于BMV组(38.9%vs.34.2%,P=0.03),ETI组和BMV组两组的入院患者生存率(32.6%vs.28.9%,P=0.07)、28天的生存率(5.3vs.5.4%,P=0.90)两组之间无差异。然而,BMV组失败率(6.3%vs.2.5%,P0.),操作困难比例(18.1%vs.13.4%,P=0.),和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发生率(14.9%vs.7.7%,P0.)均明显高于ETI组。
研究结果解读
陈步星教授表示,该试验结果显示对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呼吸道管理,BMV与ETI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表面上看似简单的BMV,具有更高的风险,表现在操作失败、操作困难和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研究者不建议将BMV作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标准的通气方法。该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ETI应该作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标准化气道管理方法。
陈步星教授认为,心脏骤停是健康人群的主要死因,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仅仅不足10%的患者得以生还。实践证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最重要手段。在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开展CPR时,除了及时给予有效的心脏按压,还必须管理好气道,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气道管理,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面罩通气(BMV)和气管插管(ETI),其中ETI已经成为院外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标准化气道管理方法。由于ETI操作相对复杂,需要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才能完成操作,并且有可能延误抢救时间,因此目前有多项回顾性研究认为在心肺复苏期间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生存率会更低,因而对气管插管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与之相比,BMV可能更安全更有效。针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在CPR中气道管理所应用的BMV和ETI,哪个手段更优尚不清楚。
CAAM试验的结果首次证明了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在CPR过程中呼吸道管理应该首选ETI,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价值。然而,BMV与ETI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并没有差异。因此,对于那些气管插管困难或失败的患者,我们仍然不要放弃BMV,毕竟临床上也累积了不少BMV的经验。
不过,我们容易理解BMV组从理论上打开气道供氧的效力要低于ETI,并且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发生率也要高于ETI组,因为BMV没有堵塞气道,一旦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很容易造成误吸而影响治疗效果。但出人意料的是,看似简单的BMV,操作失败率和操作困难发生率却明显高于ETI,令人费解,需要进一步解释。另外,气管插管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操作训练,相信参与本试验的医务人员具有熟练地操作技巧,而在临床实际中,是否也能够具备类似条件,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专家简介
陈步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擅长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临床研究。目前在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联合介入诊治、与卒中相关的卵圆孔未闭和房间隔结构异常的介入治疗、心脏性晕厥的临床诊治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主编或副主编专著多部,参编学术著作十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目前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况扶华丨美编柴明霞丨制版崔凤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