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小心意外伤害
夏季是外伤、中暑、溺水等各类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发生意外的时候,如果救治不当,很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会延误救命,所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很有必要。今天我们就把市一院急诊内科主任张艳玲请到了演播室。
夏季穿衣少、皮肤外露、户外活动增多,外伤的发生率自然增高,发生意外伤害时应该如何处理?
外伤主要有三种
●一是擦伤,伤口有少许渗血,如出血量不大,受伤时有土渣或沙粒,嵌入或划破皮肤的脏东西要用纯净水清洗干净,再涂上一些碘伏、碘酒消*就可以,不用包扎。
●二是皮裂伤,伤口较深,出血较多。第一步要止血,用消*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压住出血处,直到不出血为止。第二步消*,在伤口处涂上一些碘伏、碘酒。第三步包扎,用消*纱布或创口贴把伤口轻轻覆盖,粘好就可以了。
●三是挫伤:会出现“血肿”现象。受伤24小时内先用冷毛巾在伤口处冷敷,使血管收缩,止住皮肤内层的毛细血管出血。24小时后,再用温毛巾在伤口处热敷,消除血肿。
以上外伤如出血创伤面积大,自己或身边的人难以处置,医院进行治疗。
夏季雨水多、天气潮湿闷热,也是各种食物中*事故的高发期。“
夏季各类施工和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举行的活动较多,汽车也容易发生自燃事故,夏季是恶性侵害和意外事故的多发期。小安提醒大家,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
”
预防受限空间伤害发生
在坑池沟、地下室、井下管道等受限空间施工可能有硫化氢等有*气体或缺氧危害,易发生死亡事故。因此,在进入受限空间前要采取预防措施,通过酸碱液体测试和烛火测试确定安全系数,进入过程中一旦感觉头晕要立即撤出。
发生受限空间事故时,盲目进入救人会导致群死群伤,应通知专业人员,做好有效防护后方可进入救人。
注重消防安全隐患
1
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必须保持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畅通无阻。
2
易燃易爆、遇湿燃烧爆炸或反应的危险化学品不能露天存放。
3
存放可燃、易燃品的场所附近严禁烟火。
4
产生明火的作业需在易发生火灾的场所进行时,必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5
生产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单位、应在产品上注明防火防爆的注意事项。
6
加强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知识教育、防止因不正确使用而导致火灾事故发生。
谨防电气安全事故
※夏季潮湿,绝缘材料受潮会丧失绝缘性能,人易汗,增大触电几率。
※电气设备要接地和接零保护,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工作场地必须保持干燥、清洁。
※维修设备要切断电源,并放置“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示牌,有条件的要锁定电源。
※移动电气设备时先切断电源,并保护好导线。
※绝缘老化、短路、超负荷、接头松动,电器积尘、受潮、电器接近易燃物等易造成火灾。
小心汽车自燃
汽车电源线路老化发生短路、汽车超负荷装载,造成发动机温度升高,再加上天气酷热,发动机通风设备不好,从而容易引起汽车自燃。因此,驾车应当经常检查车辆,定期保养;驾驶员在车上要常备灭火器,普通小汽车应至少配备一个中型灭火器,而大型客车、货车则应多配几个大型灭火器,并定期维修保养。
中暑预防与急救
★预防中暑采用通风、隔热、设休息室,采用短时轮岗等方法。
★高温作业者应多饮清凉饮料,生理盐水,备人丹和藿香正气水,配备防热服、隔热面罩、手套、帽子等相应防护用品。
中暑病人要移至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仰卧,用凉湿毛巾、冰袋冷敷或擦拭;意识清醒的病人可饮绿豆汤、淡盐水、人丹或藿香正气水;医院抢救。
开车遇暴雨怎么办
遇暴雨天气时停车请将车辆停好,避免因恶劣天气而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安全提醒
暴雨天气停车要注意:
1.不要可停在大树、电线杆和广告牌下面;
2.不要妨碍正常的交通;
3.不要停车在消防紧急通道上;
4.临时停车不要关闭发动机;
5.不要停在低洼的位置;
6.暴雨天气在高速路上尽量不要停车。
还有,必须和大家再说一说急救的话题!!
因为一个让人痛心却又现实存在的数据是:14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就是意外伤害。
一?坠床
坠床是夏天频发的一种意外伤害,其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可能导致头部外伤,最严重的可能导致颅内出血。
因为宝宝头部重量比较大,在摔倒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头部着地的情况。
这时候,很多家长出于心急担忧,通常会一把冲过去抱起宝宝,一边查看头部情况,一边安抚宝宝。
更好的做法是在尽快赶到宝宝身边,但务必忍住!先不要抱起宝宝(除非宝宝处于危险环境)!然后,仔细观察宝宝的反应:
●神志是否清醒——宝宝摔倒后不哭、表情呆滞、大人拍拍他也没反应,这种一般比较严重,需要立即送医;
●是否存在骨折——看四肢活动是否正常,如果一直哭但肢体活动受限,多半存在骨折或关节脱位,需要找两个长木板把受伤的关节固定好,然后及时送医。
●全身有无出血——出血量较大需要先用干净的棉衣物按压止血;
●头部有无血肿——如果宝宝头部有肿块,千万不要揉,因为很可能加重皮下出血。我们可以通过冷敷减轻水肿程度,看是否会慢慢消退。
但是,如果头皮血肿越来越大,或者摸着有明显的波动感,说明出血量很大,也需要及时就医。
??要注意的是:哪怕宝宝坠床后神志清醒、不存在骨折、出血、血肿变大等情况,也不要大意,保持密切观察48小时,发现情况不对——比如嗜睡、呕吐、精神差等,都要马不停蹄,立即送医。
二?气道异物梗阻
这个也是非常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说人话就是:孩子吃东西呛到、噎到了。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吃下食物、异物所造成的气道梗阻窒息死亡的孩子近名。
多发于5岁以下孩童,其中3岁以下占60~70%!
估计很多父母都知道应对法门:海姆立克急救法
不是一发现孩子呛噎,就能立刻用海姆立克急救的!
首先还是要看孩子的状态,如果宝宝还处于哭叫、咳嗽的阶段时,此时不能采用急救法!
因为这说明气道还没有梗阻,我们要鼓励宝宝咳嗽——因为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是把异物从呼吸道清除出去的最好办法。
盲目上手做海姆立克,反而可能把异物推到更深的位置。
??但注意:如果孩子表现出不能咳嗽、不能说话、脸发红发紫、表情痛苦,大一点的宝宝可能还会捂住喉咙,那一定要争分夺秒,及时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
当然,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
想要预防呛噎,就要记得:不要给3岁以下的喂食坚果、圆球巧克力、口香糖、棉花糖、整颗蛋*等食物,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呛噎的「头号凶手」。
另外,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喂饭,很容易发生呛噎。
三?烧烫伤
《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中*、烧烫伤是儿童在家最常发生的意外伤害。
而且,家长对于烧烫伤的处理,也是存在最多误区的。比如说:立马脱衣服、涂酱油、涂牙膏等等。但这些会增加伤口的感染概率,或者造成破损皮肤的二次撕扯。
真正该做的,是这4个步骤:
1.冲洗伤处
将烫伤处放在流动水下冲30分钟以上,可以带走烫伤处的部分热量,降低高温损伤。
注意:水流不要太急。
如果伤势严重,一边冲洗的同时,让其他家庭成员立刻拨打送医。
另外,脸部受伤不能冲洗,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持续冰敷。
2.剪脱衣物
在冲洗的时候,有些衣物会跟伤口分离,可以小心地把该处的衣物脱下来。如果没有分离,必要时可以用剪刀轻轻剪开衣服,但要注意别弄破了水泡。
3.泡水降温
如果烫伤处在手脚、四肢,且面积较小,可以把烫伤处泡在冷水里继续降温。
4.盖好伤口送医
冲洗结束准备送医的时候,用干净的薄布轻轻盖住伤口,可以预防途中伤口被二次污染。
四?外伤出血
外伤出血,指的是割伤、擦伤等导致的出血,比如摔跤、割到手等等。
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也是判断受伤的轻重:
●如果血慢慢渗出来,颜色呈暗红色,这种一般是毛细血管/浅表静脉出血,比较轻微。
可以通过局部压迫5~10分钟,或使用创可贴,就能够有效止血——在使用创可贴时要注意,选择透气性强的那种。
●如果血流的比较多,颜色呈鲜红色,这种一般是小动脉出血,可以用手指按压伤口近心端,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毛巾等压住伤口,再用绷带或长条状的布类物施加一定的压力,环形或螺旋形包裹住伤口。
看不到伤口处持续出血就可以松手了,医院做下一步处理。
五?误食药物
每天,因为吃错药或者误吞异物进入急诊室的孩子不在少数。80%以上发生于6岁以下的孩子,2~5岁最常见。
而孩子误食药物后如果处理不当,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之前就有一个四川的小女孩,在1岁半时误食了爷爷的降血糖药,加上送医不及时,导致脑损伤,智力发育迟缓。
发现孩子误食药物,家长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做呢?
首先,观察孩子精神状态。
如果孩子状态挺好的,那可能问题不大。家长可以带上药品盒子、说明书,医院,由医生进行判断和处理。
如果有不良反应,比如呕吐、恶心、意识不清等等,说明情况更加严重,更需要立马就医。
在等待救护车过来,或者送医的过程中,家长要做以下工作:
●把孩子嘴里的残留物质抠出来,如果是液体的不容易抠除,可以不做这项;
●不确定孩子服用了什么,或者不清楚药品属性的时候,不要催吐,避免损伤孩子食道、咽喉;
●把孩子误食的药品包装、说明书等收集起来,医院;
当然了,要想真正避免这类事故,还是要我们多留心,不要把药物放在床边、床头柜、书桌、沙发、电视柜、餐桌、茶几等这些地方。
总之,药品统一放在药箱里,锁好,不要让孩子接触到。
来源:萌医生
欢迎参与午间新闻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