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阎俏如高瑜静北京报道
连日来,全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引发身体不适的情况也明显增多,因中暑需要急救的病人也多起来。飞驰的急救车、繁忙的急诊科成为人们印象中的急救场景。
然而,当意外发生时,生死线上的博弈从来不限场所。心脏骤停应怎样做心肺复苏,游泳溺水如何进行人工呼吸,遇火烧伤如何进行快速处理……掌握急救的知识与技术,关键时刻可以拯救生命。
7月30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和裕地产尚峰壹号协办的“救”在身边——急救培训沙龙在北京举办。医院的急诊专家,以现场互动方式教授常用的急救自救知识技能,包括如何使用除颤仪、如何进行心肺复苏,以及如何对溺水、触电、气道异物梗阻等意外情况进行抢救等。
医院的急诊专家讲解急救知识技能
在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李力卓准备的讲座资料中,展示了当前医学界公认的心肺复苏救援操作方法。
“病人出现心脏骤停后,医学上存在一个黑色时间段,在这个黑色时间段内如不能快速急救、及时施救,病人很可能就死亡了。如果病人出现心搏、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时,身边人或者第一目击者在发出急救信号后,要尽快对病人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李力卓介绍道。
据悉,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中一大凶险病症,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掌握黄金抢救时间窗展开急救尤为重要。一般而言,病人心脏骤停1分钟内施救的成功率大于90%;4分钟内施救,60%成功率;6分钟内施救,40%成功率。急救反应时间越短,抢救成功率越高。
“双手轻拍辨意识、指触颈脉判心跳、大声呼叫旁人助、急救电话快速打、侧跪松衣定好位、掌心翘起十指扣、上身前倾臂垂直、一秒两次手不离、清口捏鼻抬下颌、两次吹气要有效、三十比二持续做。”李力卓一边念着“心肺复苏六步口诀”,一边通过身旁的假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向现场的市民讲解着心肺复苏的要点。
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旭东指导市民实施心肺复苏操作
“通过半天的培训,市民掌握了急救技能,创造了更多挽救生命的机会。呼吸、医院外发生最多,救治机会也最多,但最佳救治时间只有6分钟。在城市中,救护车往往很难在6分钟内抵达现场。因此,掌握必要的急救常识,才能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身体健康。健康不仅掌握在医生手里,更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评价道。
实际上,学习掌握正确的自救措施及紧急就医指导,有助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这已经成为国民健康建设的基本共识。我国也将应急防护培训纳入健康中国“施工图”中。近日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年)》提出,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明确这将作为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关于生命救援技术,如何去判断什么时候施救、如何施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然后再教会身边人。中国目前院外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在3%~5%,相较于国外30%左右的抢救成功率还有差距。这些国家为什么抢救成功率高,主要还是民众对急救技术的掌握。现在一些学校也开启了急诊急救培训。如果急救培训从学生抓起,那我国每年因为心脏骤停死亡的人数也会大幅下降。”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旭东说道。
在医院急诊科主任黎檀实看来,急性病很大程度是由于慢性病控制得不好造成的。“慢性病涉及健康管理,需要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威胁因素控制好。健康管理得不好,就可能发生脑卒中等急性症状。急救好比雪中送炭,健康管理是锦上添花,能让人活得更好。急救是救生命,怎么让生命活下来。急救有时间窗。实际上真是争分夺秒,‘救’在身边很重要。”
北医院医务部主任单志刚则表示,普及急救常识,可以提升国民幸福度,减轻国家医疗负担。但远离呼吸、心跳骤停,更重要的在于慢病防治,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因此,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注重健康管理,饮食、环境、心情都是影响慢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次沙龙举办地点所在的和裕地产尚峰壹号项目,位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点发展区域,也是中央别墅区延伸晋级的高端板块,拥有北京低密专区的高品质价值。
据和裕地产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孙绍华介绍,探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是尚峰壹号一直坚持的理念。为此社区配备了上万平方米的湖域和超大园林面积,以及户内外多个运动场所。“尚峰壹号看重的不只是建造这些项目,更是持续运营,在点点滴滴中为客户提供健康生活环境,打造有温度的社区。让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令人们眷恋的精神家园。”
和裕地产尚峰壹号项目
参与沙龙培训的尚峰壹号业主纷纷表示,社区举办这样的急救技能培训活动非常实用受益。“通过急救专家的介绍讲解,现场学会了心肺复苏急救方法,也多了一份健康护理保障。”业主王女士说道。
黎檀实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真要搭建急救体系,需要从社区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不要觉得不规范就不做,急救措施关键在于实施急救,要有急救的意识。健康中国最核心的是优质医医院、社区。其中,全科医学作为整体医改的基础,希望全科医室落地到社区。因为社区距家庭、个人最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健康、有尊严地活着。”
(编辑:曹学平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