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科里的王医生行为很反常。一向把工作分得很清的她,却坚持要加班,甚至还要替同事值夜班。让人惊讶的是,竟然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没有回家。有人猜测:难道是两口子闹矛盾了?
尽管她不说,但也抵不过天天在一起工作同事的细心观察。要知道,手术室麻醉科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都要长。似乎没有亲缘关系的陌生人,可能比亲人还要亲。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急事,第一个冲上来的肯定不是亲人、而是这些同事;事后,第一个冲上来安慰的,也往往不是亲人。因,只要有些许的变化,同事都能发现。
经过和她比较要好的手术室护士小刘细心观察,发现她不回家的这两天总是会去重症监护室。虽然她不知道具体去看谁,看肯定和她关系不一般。按照正常的麻醉流程,即使患者情况不太好,也只会去看2~3此,更多的事情要交给重症监护室的同事处理。换句话说,如果每一个患者都要去看很多次,那手术室里的工作就没有人去干了。
在大家暗地里纷纷猜测的时候,有的人甚至到可能是她的亲朋好友、要给她送点礼品啥的。
为了弄个究竟,在她半夜12点去过重症监护室之后,手术室的小刘悄悄地去了重症监护室。
到了重症监护室,小刘直接问值班的护理同事:刚才,王医生看哪个患者呀?护理同事指了指2床的一个患者。
小刘细心地看了看那个患者的生命指标,没有什么异常。唯一特殊的是,那个患者戴着无创呼吸机。医院的人都知道,戴无创呼吸机,说明还没有那么严重。如果特别严重,就要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了。看到这里,小刘似乎安心了很多。
这一夜,小刘也没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后半夜,似乎又听到了王医生的开门声音。实在太困,就没起来,打算第二天直接问她是怎么回事。
第二天,小刘实在忍不住了。直接问王医生:那个人是谁呀。
起初,王医生还装糊涂的说:谁呀?
直到小刘直接点破:就是重症监护室的那位。
王医生知道瞒不住了,这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个人并不是她的亲戚或者朋友,只是一般的患者。只不过,这个患者在手术中出了一点点意外。虽然并没有人发现有什么异常,但王医生却很内疚。
这个患者手术的前一天,由于王医生要去接孩子放学回家,到下班时间就走了。等接了孩子后,医院。与平时不同的是,这次她术前访视手术患者并未像平时那么细心。凭经验,这是一个50多岁的壮汉,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她看了一遍病历就带孩子回家了。
然而,第二天麻醉的时候却差点出大问题:麻醉过程似乎一切都正常,只是气道压有一点高。手术结束的时候,也如期拔管。但就在拔管之后的几分钟,王医生突然发现患者嘴唇青紫、脸涨得通红。剧烈的腹部抽气动作、以及明显的“三凹征”,让她第一时间判断患者出现了呼吸道梗阻。于是,王医生立刻为患者置入口咽通气道并加压给氧。
尽管这套操作是临床上非常标准的操作,但似乎对这个患者用处不大。几乎要把皮球捏爆的手,提醒王医生:这个人的气道梗阻依然存在。好在经过加压给氧,一点点氧气进入了患者的肺部,血氧慢慢回升到80多。
女本柔弱,但麻醉科的女医生一点也不弱。此时,她就想一个女汉子一样:掰药、抽药、注射……,一气呵成。当肌松药起效后,王医生为患者植入了喉罩。很快,患者的一切又恢复正常。
然而,经此一折腾,由于患者无意识的抽气动作以及缺氧性肺血管痉挛,导致了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
为了安全起见,经过和外科医生以及家属沟通,将患者送到重症监护室延期拔管。但到了监护室后,并未像预期那样很快拔管,直到第二天才拔管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事后,经过进一步追查,这个患者不仅有大量吸烟史、也有一定的慢性支气管肺炎,因此他的痰特别多。手术结束发生窒息,就是因为大量的痰、加上呼吸肌力量尚未完全恢复导致的。
虽然这个事并不完全是她的责任,但术前没有仔细了解患者情况,才有了后来的情况,因此她非常内疚。
领导得知此事后,也并未怪罪她。毕竟一个女人要扮演多个角色:妻子、母亲和生命守护者。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耗费其大半的精力。面对麻醉医生短缺、工作强度大的现状,她只能坚持着。
参考文献:
1.刘勇,郑宏.吸烟与麻醉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9(3):-.
2.,祝胜美,陈庆廉.负压性肺水肿与喉罩[C]//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3.曾因明,喻田,邓小明,等.我国麻醉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