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社区;小学生
目的:研究在社区小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的实践效果。
方法:年1月至6月,针对社区所属小学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成立急救知识小组,进行急救知识课堂、急救模拟情景演练、急救知识健康讲座活动。比较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前后小学生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并统计急救知识进校园期间在校学生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后的期末考核中小学生对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突发意外事件处理、人身意外防范项目四个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活动开展前(P<0.05);急救知识进校园期间有2例小学生发生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20%,均经周围同学及时急救。
结论:在社区小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可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意识增强,特别是地震、火灾、意外事故等事件的发生,人们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增加,如何提高国民的急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学校是学生成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和社会发展关键的小学生,通过提高其急救能力可增加小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及应急处理能力,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2]。年的上半学期社区小学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本研究中主要探讨在社区小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作用,报道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1月至6月,针对我院所在社区的小学,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共有学生名,男生名,女生名,年龄6-13岁,平均(9.5±2.2)岁,其中一年级名,二年级名,三年级名,四年级名,五年级名,六年级名。
纳入标准[3]:均为本社区小学生;教师、家属、学生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4]:长期请假者,休学者,有先天性疾病者,合并传染病者。
1.2方法
在下半学期(年9月-年1月)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内容如下:
(1)成立急救知识培训小组[5]:医院组织成立急救知识培训小组,包括2名医生和2名护士,针对社区小学学生的年龄段和理解能力编排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在室内(教室内)和室外(操场)均可,包括开展急救知识课堂,急救模拟情景演练、急救知识讲座,每月至少一次。
(2)急救知识课堂[6-7]:每月留取一节课作为急救知识培训课,在急救知识培训课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在讲解过程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以学生能理解为宜。课堂内容主要是为小学生讲解急救的意义,生活中常见意外事件的处理,指导小学生如何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在电话拨打后如何叙述。另外讲解急救所包括的内容,包括创伤、突发意外故事(火灾、踩踏、地震、逆水、触电、煤气中毒、烫伤、逆水)、突发疾病(癫痫、哮喘、昏厥、中暑)、人身意外伤害。
(3)急救模拟情景演练[8-9]:包括心肺复苏演练、创伤包扎演练、人工呼吸演练、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练、基础的防身知识、烧烫伤的处理。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人体出现停搏、呼吸暂停、气道异物梗阻的症状,告知心肺复苏的禁忌症及适应症;面对生活中的烧烫伤及骨折出血的处理方法,如何进行包扎、止血、固定;人工呼吸的适应范围;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适应症;发生意外伤害时如何自救。
以上内容在讲解前先提出情景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并在情景中让学生演练,如小红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割到了手,该怎么处理?小明夏天去游泳溺水了,该怎么处理?小刚在放学后被自行车撞到后不能动弹,该怎么处理?在提出情景问题后要邀请两位同学上台示范,示范过后指出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们观看正确的处理方式视频,观看过后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练习,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情景演练后进行疑问解答,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
(4)急救知识健康讲座[10]:定期举办急救知识健康讲座,邀请全校师生参加,并邀请学生互动,进行急救知识问答,对于主动回答问题和上台演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为学生发放急救知识手册,以供平时翻阅。
1.3观察指标
比较在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前后小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统计急救知识进校园期间的在校学生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在开学时及期末均进行急救知识考核,由急救知识培训小组出题,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突发意外事件处理、人身意外防范四项内容,每个项目均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每个部分满分10分,分数越高为掌握水平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为t检验,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前后小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水平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后小学生在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突发意外事件处理、人身意外防范四个项目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活动开展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在急救知识进校园期间共有2例小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20%,包括1例手部创伤出血和1例烫伤,2例意外事件均经周围同学及时急救。
三: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意外灾害事件频发,在意外事件发生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理是减轻损失的关键,特别在危害到人身安全时,及时而有效的急救处理是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11]。因此普及群众的急救知识,使受伤害人员在专业救援队伍未到来之前得到周边群众的救治,对于挽救他人生命安全有重要作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提高小学生的急救能力,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12]。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看出在开展社区小学生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后,学生在期末急救知识考核中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突发意外事件处理、人身意外防范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得分均高于活动开展前(P<0.05),急救知识进校园期间有2例小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20%,均经周围同学及时急性急救,提示对社区小学生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可提高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能力。急救是对于突然遭遇意外伤害及突发疾病时,医护人员未到来前的处理方法,通过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可减轻意外时带来的伤害,并能提高医疗救治效果[13]。
小学生是社会的特殊人群,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正在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另外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强,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使其在孩童期便有急救意识并掌握急救技能,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14]。
本研究中通过对社区小学生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先成立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小组,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编排合适的急救知识内容,以保证活动的实施效果。将培训内容分为急救知识课堂、急救模拟情景演练和急救健康知识讲座三种方式进行。在急救知识进课堂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让小学生了解学习急救知识的意义,并对急救有初步的认知。在急救模拟情景训练中,通过观看视频,让小学生认识意外情况的表现,并对需要急救的场景做出判断,之后通过提出情景问题,将学生带入,让学生模拟急救处理,进行一对一练习,可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急救水平[15]。
另外通过进行举行急救知识讲座,通过带领学生互动、举行急救知识问答活动,并予以相应的奖励,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另外通过开展社区小学生急救知识进校园的活动,普及面广,受训人多,可通过学生带动老师及学生家长,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参与急救,从而提高社会群众的急救能力[16]。
综上所述,通过在社区小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可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能力,值得大力推广。
文章:来源于人人健康吕艳敏邓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