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台肠梗阻、肠破裂的手术仍在进行。尽管所有人都尚在亢奋的工作频道上,但每个人的身体都已经到了极限。
此时,麻醉医生小李再次和病房确认患者的住院费用是否已经交上了。如果交上了,可以在手术后直接去ICU;如果交不上,这事儿就很难办。这是因为,这个患者本身有严重的慢支和肺气肿。再加上肠梗阻导致的炎性刺激、毒素吸收,肺功能更差了。
有人会说:怎么大半夜还在做肠梗阻?
这样的病例确实少见。据外科医生说:老人家白天还在地里干活呢。虽然已经多少天没有排便、肚子胀得和鼓一样,但还是坚持抢收他家地里的东西。
然而,似乎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越是经济条件不好,竟然长了这么大一个病。直到住院,他都不愿意相信自己得了大病,并且还得需要开刀手术。
也正是因为他这么能挺,才一直坚持着。直到肠破裂,他才倒下。
晚上九点,老伴发现他还没回家。去地里找他,才发现他倒在了地里。于是,才和医院。
医院,可想而知病情的严重程度。
经医生初步检查,患者急腹症表现明显,已有一定的腹膜炎症状,并伴有一定程度的休克。
虽然那时已很晚,但这个患者肯定拖不到第二天。于是,这台急诊手术就在半夜开始了。
手术中,医生发现他的横结肠上长了一个东西,已经几乎堵死整个肠腔。可以猜测,这样的梗阻肯定是吃不下什么东西的。
手术室外焦急的老伴,一直靠在墙角站着。护士几次劝她坐下休息,但她似乎少了魂儿一样。让她去交费,也只是“嗯嗯”的答应。
然而,终究还是要面对的,手术早晚要结束。手术结束,就意味着要考虑患者去哪里的问题。
这样严重的病情,以往都是要送到重症监护室的。但是,面对家属的迟迟不交钱以及推测的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是好。
医院对急症手术都要求先救治、再考虑费用,但是也得从患者角度考虑。虽然可以先救治,但患者早晚都要交费的。即便有医保,但高昂的ICU费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
当得知家属还未去交钱的时候,麻醉医生小李心里叫苦不迭。这就意味着,要努力把患者送回病房才行。强行送往ICU,将会为他们的家庭雪上加霜。
然而,这并不容易。不仅要精确计算药量,还要努力将患者的各项指标调整到能够适应病房的标准。
首先,就是呼吸系统的问题。发现肺底有些水肿,他立即采用肺通气保护策略,同时注意往外拉水。听到呼吸道哪里有痰音,立马用吸引器进行吸引。
其次,就是循环稳定的问题。稳定的循环,有赖于适当的麻醉深度。而这又是一个矛盾:麻醉深度不够,疼痛刺激必然导致循环不稳定;麻醉深度足够,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又是一个问题。两难之际,他选用快速代谢、且不依赖肝肾功能的药物进行麻醉维持。
令人欣慰的是,当外科缝合完毕后,无论监护指标、还是复苏迹象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坐在手术台两边休息的外科医生,心里也是五味杂陈:送到ICU,所有人立马都解脱了,但对患者而言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看到麻醉科在努力拔管,也只好静观其变。
半小时后,患者有了不耐管的表现,但血气分析指标还差一点。也许,就是因为原本的肺功能差再加上病情打击的结果。
又经过半小时的调整,指标终于满足拔管了。
当小李拔出患者嘴里的管子的时候,大家悬着的心才算落地。他们知道,既然麻醉科敢选择拔管,这患者基本就没问题了。
顶着窗外的繁星,一行人把患者送回了病房。
医生的一个选择,可能就是患者半辈子的努力,祝愿他一切都好!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