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梗阻疾病详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1992年,79岁的聂凤智对老战友说敌人
TUhjnbcbe - 2025/3/28 19:33:00

年4月3日,79岁的聂凤智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部队,立即开始了紧张的临战准备,志愿军空军也不例外。

当时,其他国家的空军,训练一个飞行员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而志愿军空军从筹备到组建,从训练到参战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

由于时间短,战斗部队的技术训练只能抓住参战所必需的重点课目进行突击训练。

歼击机部队重点进行特技、编队、航行和双机、4机空战训练;轰炸机部队在完成大队基本战斗训练后,重点进行团编队轰炸训练。

强击机部队重点进行中、大队的中低空编队、航行和对地面战术目标的攻击、轰炸训练。

志愿军空军厉兵秣马,挽弓待发。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了。

当时,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空军兵力,连同海军舰载机在内,共14个联(大)队,各型作战飞机余架,飞行员中有三分之一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小时以上。

显然,这是一场绝对劣势对于绝对优势的抗衡。

年9月4日,美国空军的又一次大规模侵袭降临了。

这是一个复杂气象的天气。美军仗着飞机性能的优越和飞行技术的纯熟,浩浩荡荡,来势汹汹,一来就是黑鸦鸦的多架。

敌人料定,这样的气象条件,我军是不敢也无法与之接战的。

聂凤智经过深思熟虑后,当即命令3师的两个大队共有16架飞机起飞迎战。

以多架比16架,其差距之大当然是明摆的;我军参战的也就是那些只有几十小时飞行历史的飞行员,和飞逾千时的美军飞行员相比,其差距之大也是明摆的。

但战斗结果双方的伤亡损失是5:6,即美机被击落击伤5架,我机被击落击伤6架。从最终的结果看,可以算是个“平手仗”;而从整个空战看,应该是我军比敌军打得好,而且好得多,可以说是一个大胜仗。

从这时开始,真正胜利的大门,就为聂凤智逐步敞开了。

这以后,聂凤智指挥所部,几乎是天天主动地升空作战。同时,他又指示技术部门积极改进米格机的性能。仗越打越好,仅12月,他们就击落敌机37架,击伤7架,而且大部分是高性能的F-86。

年底,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为了谋求尽快结束朝鲜战争,他命令组织了一场企图凭借海空优势配合地面部队的更大规模的进攻,向我军施加压力。

敌人先后出动了个机群、万余架次的飞机,向我铁路、桥梁、阵地、基地等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一次号称“空中包围战役”的突然而猛烈、频繁而多变的强有力的袭击。

五角大楼得意忘形,以为这一铁锤砸来,我方本来就不算强大的战争机器将被破坏殆尽,从而乖乖地束手就擒,或坐到谈判桌前来听其摆布。

然而,这是他们的又一次算计错误。聂凤智倾手中全力,先后出动了余架次,以仍然的空中劣势,一举把他们反出了鸭绿江上空,不但保卫了朝鲜北部和我东北边境各重要军事目标的安全,还把空中战线向南推移到了清川江一线。

彭德怀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他一直希望实现的朝鲜空中战场的战略目标。聂凤智也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他第一次达成了受命为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以来,一直梦寐以求达成的彭老总一开始就交代的战略目标。

然而,聂凤智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头脑十分清醒。

不错,从这几个月特别是从这一次大规模反击的战况看,我军在精神上、气势上、胆识上、勇武上已占上风,或者说已压倒了敌人。

可真正的实力——无论从飞机的数量、质量和飞行技术上看,与美国空军相比,其优劣强弱之悬殊不但依然没有改变,而且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改变。

聂凤智是崇尚精神力量之伟大的,但他也是最注重物质力量的现实的。

他十分清楚,要保持眼前已经取得的战果,必须凭借现有的物质力量,让全体指战员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发挥。

静下心来,聂凤智把自己和年轻的中国空军都细细地“梳理”了一遍。

中国年轻空军的状况,大体上是既无理论也无经验,更无一套成功的或叫规范或叫经典的程式或模式。有的无非就是从几个月的实战中总结或体验出来的一些窍门或打法。

这是中国人自己的窍门或打法。美国人骂中国空军“无规律可言”、“近乎游击战”。

聂凤智想到,这倒正是自己应该好好总结的“规律”和好好发扬的“战略战术”。他的眼前豁然开朗而变得无比宽广了。

老实说,倘若去掉“空军”二字,“战争”之于聂凤智,实在是太熟悉不过的了。大小数百战的亲身经历,使他积累下无数的经验。

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空军,如果也从陆军中汲取或衍变成经验的话,那聂凤智无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行家里手。

于是,聂凤智很快有了一套虽不完善但的的确确是属于自己的战略战术。

这一套战略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尽量变我军的绝对劣势为相对优势,利用我军的“无规律”、“游击战”之长制敌之有规律、正规战之短。

自从空中战线南移到清川江一线及其以南空域后,鸭绿江到清川江一带就成了五角大楼望洋兴叹的“米格走廊”。

美国空军参谋长不得不饬令他的部属不要轻易闯入这个“走廊”。这样,清川江以北空域就始终处在我军“米格”机的有效控制之下。

美国空军参谋长不无自嘲地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空军强国之一。”

指挥空军再展雄风

春,刚从朝鲜战场回来不久的聂凤智,就奉命进驻设于上海淮海路的军区空军指挥所。

这时,等着聂凤智的任务是东南沿海岛屿的解放和上海等要地的防空作战。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海门椒江口台州湾之东南,南距大陈岛11公里,北距头门山岛8公里,东北距高岛12公里,西南距琅机山20公里,西北距海门35公里。

鉴于一江山岛地位之重要,因此,国民党军布以重兵,成立了一江山防卫司令部,下辖第4突击大队和第2突击大队4中队,另有1个炮兵中队,共余人。

在美国军事顾问团的策划下,国民党军在岛上严密设防。

国民党军所占浙、闽沿海岛屿,不仅封锁了大陆南北海上航道,而且还把这些岛屿当成“反攻”的跳板。

他们经常派出小股兵力,不断骚扰大陆和海上捕鱼的渔民,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北边的宁波港和南边的温州湾都几乎成了死港。

因此,不解放浙东沿海岛屿,就无法考虑福建沿海的安全和其他岛屿的解放。要“逐岛解放”,上下大陈岛和一江山岛是第一个目标。

年8月2日,中央军委召开解放浙、闽沿海岛屿的作战会议。

会上,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专题汇报了解放大陈列岛战役的作战设想首先攻占一江山岛,同时佯攻披山。得手后,再全力进攻大陈本岛。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方案。

8月11日,华东军区发出预先号令,决定以步兵第20军第60师的主力,在海、空军的支援下攻占一江山岛。

华东军区在宁波建立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张爱萍任司令员。浙东前线指挥部下设登陆指挥所、海军指挥所和空军指挥所,空军指挥所由聂凤智任司令员。

根据浙东前线指挥部命令,参战的海军航空兵归空军指挥所统一指挥。

尽管一江山岛小似“弹丸”,但为了有效地支援登陆部队顺利攻克该岛,空军和海军还是抽调了较强的航空兵兵力。

被确定参加这次登陆作战的航空兵部队,共有各型飞机近架。

年1月18日,以一江山岛为第一大目标的大陈列岛战役正式发起。

聂风智确信,空军的战斗是卓有成效的。经过航空兵两次火力准备后,上下大陈岛和一江山海域的敌军力量,诸如舰只、岸炮、阵地工事、防登陆障碍等等,均已被摧毁大半。

加上此前已经夺取的制空权,整个战役都对我军有利。现在的关键,就看最后的登陆作战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了。

他立即向张爱萍作了汇报。

这一天,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微风细浪,海面上浮动着缕缕轻雾。

凌晨4时11分,聂风智命令第1批歼击机出动,掩护集结于头门山、高岛等地的登陆部队进行登陆舰起航的准备。

随后,航空兵部队轮番出动米格-15歼击机架次,分批次在战区上空巡逻,在作战全过程对整个战区进行掩护,并对轰炸机编队进行护航。

由于在前一阶段夺取制空权斗争中,国民党空军已领教了华东空军部队的厉害,所以,这回是闭门不出。

7时40分,聂风智命令空军轰炸航空兵某部27架图-2轰炸机,在副师长张伟良的率领下再次出征。这次的任务,是对一江山岛实施航空火力准备。

第1独立歼击侦察团出动8架拉-11歼击机,对轰炸机全程护航。

8时整,混合机群准时到达目标上空。随着张伟良的一声令下,一枚枚炸弹飞泻而出。

刹那间,一江山岛爆炸声四起,浓烟蔽空。8时10分,轰炸机投弹完毕。

蒋军的混凝土工事、碉堡终究抵不过钢铁炸弹,在阵阵爆炸声中,一江山岛上对登陆部队威胁最大的高地上的蒋军地堡、掩蔽部、炮兵阵地和高炮阵地化为一片废墟。

与此同时,聂凤智又派出轰炸机和强击机各1个大队,突击轰炸了大陈岛守军的指挥所和远程炮兵阵地,使其通信联络中断,指挥失灵,从而将一江山岛上的国民党守军完全孤立起来。

中午12时许,根据张爱萍司令员的命令,登陆部队分乘余艘舰船,在空军歼击机和海军舰艇的掩护下起航,浩浩荡荡地向一江山岛疾进。

下午2时,聂凤智命令轰炸航空兵再次出动3个大队27架图-2轰炸机,对一江山岛实施直接航空火力准备。

在这次突击中,空军某部副团长刘忠清率2个轰炸机中队,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一江山地区司令部”的全部营房和通信设施,使全岛指挥陷入瘫痪。

与此同时,空军还出动了图-2轰炸机2个中队和伊尔-10强击机1个大队,猛烈突击了正向航渡舰队炮击的大陈岛上的榴弹炮阵地,并炸毁了大陈岛上的雷达阵地。

14时30分,登陆部队第1梯队上陆。虽然在空、海军和炮兵的猛烈轰击下,一江山岛的蒋军工事、火力点大部分被摧毁,但仍有一部分火力点,特别是经过周密伪装的暗堡残存了下来。

眼见解放冲杀上来,蒋军残存的火力点疯狂地进行扫射。一时间,登陆部队被压在岸边,前进受阻。

在这紧急关头,聂凤智又适时出动强击航空兵伊尔-10强击机2个团,压制岛上蒋军火力点,对登陆部队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

飞行员们根据空中观察到的情况,主动支援登陆部队的进攻。当登陆部队遭到火力阻击时,强击机从空中直接压制蒋军火力。

强击机每俯冲攻击一次,步兵就冲锋一次。有的飞行员炮弹打光了,燃料即将耗尽,但仍向蒋军阵地俯冲。

伊尔-10强击机低空呼啸而过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把蒋军吓得丧魂落魄,纷纷躲藏起来。

在强击机的有力支援下,登陆部队一路势如破竹,至17时30分,占领全岛,击毙蒋军人,生俘国民党第4突击大队长王辅弼以下官兵人。

1月18日这一天,聂凤智共组织空军出动各型飞机架次,投掷各种炸弹颗,发射枪炮弹发。

战后查明,我空军部队共炸毁蒋军各种火炮阵地15处,指挥所、雷达站各1处,破坏火力点、掩蔽部、地雷区25处,营房数十间及部分地堡、堑壕等工事,有力地支援和保证了陆军部队的登陆突破和纵深战斗。

这就是人民空军显示的强大威力!

真真假假,出敌不意

年7月18日,中央军委召开了有各总部、军兵种领导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

会议经研究确定,为了回击美蒋当局的公然挑衅,立即采取行动。一是空军进入福建;二是炮击金门。

军委彭德怀副主席特别要求空军,务必于7月27日进入福建、粤东沿海机场。

7月19日,在北京空军司令部召开了紧急作战会议,会上各航空兵部队指挥员纷纷请战,要求入闽参战,狠狠打击一下美蒋当局的嚣张气焰。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亲自确定:由聂凤智负责,立即组建福州军区空军指挥机关,并组织战斗力较强的航空兵部队进驻福建。

随后,刘亚楼宣布了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编成,以及兵力如何展开等任务,并命令广空、武空、南空都全力支援。

他特别强调:“如聂凤智需要,你们大家都要全力以赴。这个仗只能打好,绝不能叫敌人把我们撵出来!”

他一刻不停地在会议室里走着,不时拿起“指挥棒”指点着地图。“如果前沿部队还不够,我就把我们整个空军都杀出去!”

聂凤智表示:“我们一定按照毛主席和军委的决定完成入闽的任务。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我们会以最大努力克服困难,也相信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7月24日这天,聂凤智被正式任命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每到临战,聂凤智就像突然变成另一个人,出奇地冷静和镇定。

部队是几天前就已开始行动的。由于3年多时间中已有一些“渗透”,加上计划周密,各指挥系统的开通都十分顺利和神速。

聂凤智一进指挥所,整个作战指挥机器便开始运转起来。

聂凤智精心设计并经彭德怀、刘亚楼多次审定和中央军委慎重核准的福建机场的设置是这样的:

第一线,以晋江为中心,向北是惠安、龙田、福州,向南是漳州及粤东的汕头等,顺着海岸线南北联贯,先组成了一道严密的屏障;纵深上,晋江的背后有连城。

第二线,从浙江的黄岩开始,向广东的惠阳拉一道弧线,依次又有浙江的路桥、衢州,江西的樟树、新城,广东的兴宁、惠阳等。整个布局就像一张巨大而粗硬的大铁弓,只要一拉紧,它就会有一股穿云裂石的合力。

聂凤智一面准备着边打边进,一面力争隐蔽接敌。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能争取,他就想“出其不意”。在军事上,“出其不意”是克敌制胜屡次屡验的不二法门。即使这么大规模的空中行动,聂凤智也是准备这么用兵的。

7月27日,福建前线各机场浓云低垂,大雾弥漫。时近中午,天气稍有好转,聂凤智立即命令航空兵某部抓住时机,起飞米格-17歼击机33架。

同时,命令另一支空军部队也起飞米格-17歼击机15架,向预定机场飞去。为了隐蔽行踪,两个机群采取了低空飞行。

一路上,所有飞机均保持无线电静默,以防止被国民党军队的雷达发现和无线电窃听。

两支空军部队的转场行动进行得神不知、鬼不觉,蒋军毫无察觉。

29日,“蒋军”的4架F-48摇摇摆摆地窜入厦门上空进行侦察。他们还丝毫不知道我前线机场已部署了大量的飞机。

聂凤智毫不犹豫地命令汕头部队升空迎战。

当时,聂风智负责指挥的是在浙江、江西、广东一线部署的全部参战部队,有从全国其他大区调来的,也有相邻的南空、广空以及海军航空兵。

驻汕头的广空林虎部立即奉命派出4机迎击。这一仗“旗开得胜”,出奇地顺利,4机对4机,不但马上取得了胜利,而且还以3:0的大比分击落击伤了三架敌机,自己毫无损伤。

聂凤智不令漳州、惠安等机场飞机起飞迎战而让汕头驻军出击,是有讲究的。敌机往南去,飞向汕头方向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隐蔽一下福建核心机场的实力。

由于梯队开进,逐渐充实(受机场吞吐量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前线机场全部灌满),其时,最前线的几个机场都还在继续进场,这当然要再”虚”一下。

聂凤智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作出了这一决断,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他指挥上的得心应手。

果然,蒋介石上当了。国民党空军总部里一片惊呼:广东汕头驻进解放军空军了!

这时他们还不知道福州、龙田、惠安、晋江、漳州这些和他们只有一水之隔的大机场,也都驻进了飞机呢!

第二天,他们仍派出8架飞机,从三都澳开始由东向西“侦察”。这又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我空军起飞拦截后,又很快击落了他们2架,击伤了3架,剩下的3架匆匆地逃了回去。

8月4日,航空兵某师第27团进驻漳州机场;8月6日,航空兵某师第3团进驻连城机场;13日,航空兵某师第46团、海军航空兵某师第10团进驻龙田机场、福州机场。

至此,我军一线机场已部署6个歼击团,加上二线和待机位置部署的11个团,共17个团,装备米格-17和歼-5飞机架,飞机数量和性能均超过国民党空军。这时敌人再想把我军“反”出来,已经只能是一个梦了。

8月23、24两日,前线炮兵对金门进行了毁灭性的炮击,毙伤了包括三名中将副司令在内的敌官兵余人,不但打得金门“蒋军”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大扫了往日的威风和气焰。

同时,也大大震慑了他们的空军,使其不敢出头支援作战。

当然,这些还只是小试锋芒,离真正的“解决问题”还远。聂凤智筹划和准备着更大规模的空战甚至是决战。

9月24日,在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下,蒋介石发动了一场几乎等于是决一死战的大规模空战,一下子出动了一百几十架飞机,还用上了美国提供的最先进的响尾蛇导弹。

这一突如其来的大规模出动,令聂风智有点吃惊。聂凤智立即决定以绝对的优势压倒敌人,解决敌人,他以最快的速度命令各机场的飞机起飞迎击。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出动。我方总共来架飞机散布在那一张弓似的“弦”和“背”的各个点上,其相互间的距离是相当大的。

为了保证交战空域内兵力的优势,除第一线机场的飞机必须出动外,第二线如路桥、衢州、连城、惠阳等处的飞机也必须出动。

由于距离之不同,到达晋江上空的时间也不同,于是演变成了一幅我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向上源源而至、层层包围敌机的局面。

这在蒋军是始料未及的,聂凤智本人思想上原本也无明显的“时间差”。

然而在敌方指挥官的心目中却变成了一个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顾了那头顾不了这头,这批去了那批来,那批去了这批来,在时间和方位上都不留一点“空子”的真正“口袋战术”。

这一仗,当然又以我军的绝对胜利告终,敌机狼狈溃逃。

这本是一次应急采取的措施,收到的却是最佳效果。美国的《航空杂志》大吹特吹解放军的“口袋战术”如何如何厉害。

这消息传到苏联,从苏联又转回中国,把彭德怀元帅乐得连忙打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聂凤智老老实实地说,事先自己并无明确的“意识”,甚至认为是自己指挥上的一种“失误”,至少是一种算计上的“疏忽”,是一次“偶然”性的成功,“歪打正着”的巧遇。

“U-2”型飞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于年研制成功,并经过不断改进了的飞机,是当时技术最先进、性能最优异的高空远程侦察机。

它具有两个绝技:一是飞得高,它的实用升限为米,这个高度不仅超过了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歼击机的飞行高度,甚至超过了一般地空导弹的射程。因此,U-2飞机曾一度被认为是难以击落的。

二是谍报本领强,它不仅可进行照相侦察,还可进行电子侦察。它装备有一台73-B巨型航空摄影机,如果在2万米的高度以飞行速度每小时公里计算,续航时间为8小时,那么它出动一次就可侦察9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台湾空军从美国引进U-2飞机后,于年1月13日起开始频繁地进入大陆侦察,而我们性能最好的米格-19飞机也只能飞到1.7万多米,几千米的差距使我们的飞机只能望“空”兴叹。

中国唯一能够对付U-2飞机的是从苏联引进的性能有限的萨姆-2型地对空导弹。这种导弹是固定式或半固定式的,机动性能差,而且只有在飞机进入它的“有效范围”内才有可能将它击落。

我军一共只有4个导弹营,自从U-2飞机侵扰后,根据其可能经过的路线,4个营一次一次地改变“埋伏”地点,可是一次次都没有等到。

最后,集中所有4营的力量,“埋伏”在西安附近,整整守候了3个多月,也没有打到。

军委决定把导弹营摆到华东,要求聂凤智提供一切保障条件。

积以往之经验,关键的问题是摆在哪里。南京军区所辖的范围很大,要想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还真不容易定下决心。

聂凤智命令情报部门立即把所有有关U-2飞机活动的资料整理出来,并根据这些材料提出一个构想。

在情报部门和作战部门的精心准备下,根据每次U-2飞机的活动情况和规律,聂凤智发现在华东地区,U-2飞机有一个最常用的“进出口”就是江西的向塘和浙江衢州之间的上饶一带。

原来,向塘属于福州军区空军,衢州属于南京军区空军,两个机场之间的“接合部”正是敌人认为的“共同防御”的薄弱环节。

该型飞机的每次行动路线都是由美军情报部门精心制定的。他们或从福建切入,或从浙江切入,利用浙闽交界区的防空薄弱地段,很快从上饶附近窜入大陆,达成目的后又从这个“安全通道”出海,返回台湾驻地。

聂凤智又周密研究了U-2型飞机的性能,从起飞时的拔高和返回时的降低高度,到这条航线有利于它向哪些方向机动,而后又反复论证了在这一带设伏的方案。

报军委批准后,南京军区空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于年的10月底完成了导弹营的部署。

地空导弹第1、2、3、4营,分别进驻江山、上饶、弋阳、衢州,由西南向东北,组成公里的拦截正面,准备伏击进犯的U-2敌机。

11月1日,与导弹部队“埋伏”就绪仅隔一天,一架美蒋U-2型高空间谍飞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经温州窜进大陆。

它飞过三门峡,飞过信阳,飞过九江,直奔第2营设在上饶的阵地而来。

当它进至距第2营阵地35公里处,第2营迅速打开天线,跟踪目标,发射导弹。一共用了8秒钟,就一举将U-2飞机击落。

驾驶这架飞机的是国民党空军少校叶常棣。他是台湾空军有名的“克难英雄”,曾两次受到蒋介石点名接见,获得过“飞虎”奖章。

在这次被击落前十几天,蒋介石还接见了他。

“当时,我已经看到海岸,满以为完成了任务,正准备出海下滑,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自己被甩出飞机……”叶常棣被俘后沮丧地说。

11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刊载一篇题为《国民党空军:U-2和生日》的文章,不无幽默地把击落U-2飞机和蒋介石的生日联系起来:“上星期,在蒋介石大元帅过了76岁生日的第二天,北京宣布已在大陆华东某地上空击落了1架U-2飞机。”

当时报道的“华东某地”,正是聂凤智花了多少心血研究论证而选定的上饶附近。

后来,在聂凤智亲自指挥下,由空军地空导弹第14营,首次使用国产红旗2号地空导弹,成功地反掉U-2飞机施放的电子干扰,又击落一架U-2飞机。

我军先后一共5次击落U-2飞机,数量创世界之最。

吊唁的人,不计其数

年2月3日。除夕。

这时,聂凤智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他是年查出肺癌的,年又进行了肠梗阻手术,并二次气管切开(此后他就一直带着输氧设备),健康状况与日俱下了。

重病中的聂凤智经常出现幻觉。

这天,他又突然幻觉敌人来进攻了,喊着要穿衣服,要找队伍:“敌人都打过来了,你们怎么还叫我躺在这儿?部队都到哪儿去了?”

护士安慰他,说部队都藏起来了,叫他放心。

聂凤智一听就生气:“怎么能藏起来?没有部队,想叫我投降啊?真糟糕!”

说着,就要自己下床找队伍上前线去。恰好这时,来和他一起过年的何鸣及几个子女赶到,才好不容易把他劝住抬回到床上。

可聂凤智的思绪还沉浸在自己那个惊心动魄的天地里。过了好久,他还不放心地对何鸣说:“现在是建国三十周年(这时的聂凤智已分不清是元旦还是春节,也已记不得建国多少周年),敌人在几个重点地区都已放了炸药,要搞破坏,不知小平同志知道了没有……”

何鸣止不住有些心头酸酸的。病重之后的他,已多次出现过这样的幻觉了,好像他还置身在当年的战场,还像当年那样率领着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浴血拼杀。

他这一生,实在为胜利操劳太甚了!直到此刻,他还念着自己是个军人,是位将军,还念着作为军人的荣誉、将军的责任。

4月3日中午,从来不认为自己“不行”,从来不说自己“不行”,气管切口还在喷血就能大口大口吃馒头的聂凤智,终于感到“不行”了。连平时最疼爱的小女儿想哄劝他吃点东西也无济于事了。

就在这天下午7时45分,聂凤智长辞于人世。

没有为他举行大规模的追悼仪式。可主动前来吊唁的人不计其数。

遗体送往殡仪馆的时候,在场的医生、护士全都去了。灵车挤得满满的。和遗体告别的时候,本来只准备了二百来只黑纱,可一下子就来了一二千人。他们大部分是自发来的。

上海路家里布置的小小灵堂前,吊唁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军区郭涛副司令员因在北京开会未能到病床前探望,一回来就直往上海路赶,老远就下了车,还没有到大门口就已泪流满面。

甚至连刚复员回山东、自己的工作都还没有找到的原公务员小张,也自己花路费连夜赶来……

聂凤智是从病床上而不是从战场上离开我们的。但无论作为普通人还是作为将军,他都已可以走得无悔、无愧。

而且大概可以说,他的作为普通人的无悔,正是他无愧于一名真正将军的基础。这样一位将军是会长住人间的,在史碑,在心碑,在每一个需要将军或想起需要将军的时候……

1
查看完整版本: 1992年,79岁的聂凤智对老战友说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