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姆
立
克
急
救
法
生
命
的
拥
抱
为预防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教师的急救意识,培养教师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安靖镇第二幼儿园于年3月9日,为全体教师开展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本场培训由保健医生主讲。
海姆立克——给生命的拥抱
学习中,保健医生就3岁以下、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海姆立克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
保健医生还采取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现场邀请多位老师亲身场景模拟示范,让老师们更深入、清晰地学习具体操作。参会老师纷纷表示,本次学习内容专业、针对性强,不仅能更深入学习了解到海姆立克急救护知识,还提高了海姆立克手法操作能力。
什么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即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
是美国医生海姆里克先生发明的,
也称为海氏手技。
于年发明,
是一种运用于呼吸道异物窒息的快速急救手法。
常见的四种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1——成人立位腹部冲击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2——自救腹部冲击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3——儿童腹部冲击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4——婴儿拍背、胸部快速按压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
冲击腹部、抬高膈肌→
肺部气体排出形成气流→
人工咳嗽去除异物
呼吸道梗阻表现及判断
呼吸道部分阻塞:憋气、呼吸困难、呛咳不止、反射性呕吐、紫绀
呼吸道完全阻塞:不能说话、不能呼吸、不能咳嗽、面色青紫肢体抽搐、昏迷倒地、继之呼吸心跳停止。
海姆立克急救法
1、成人互救——立位腹部冲击法
询问是否被异物卡住,确认异物卡住后,施救者站立位两脚分开,一脚站在患者两腿间,让患者靠在施救者腿上,身体稍微往前倾斜,腹部冲击部位位于患者肚脐上两横指,施救者右手握拳,虎口朝里,左手包住右手向后向上进行冲击,直到异物吐出。
2、自救——腹部冲击法
患者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个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肚脐上两横指),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物体排出。
3、儿童(1岁以上能站立儿童)——腹部冲击法
儿童在玩耍或吃东西时突然不出声、不喘气、不咳嗽,手做出V字动作。确认为异物卡住,施救者单膝跪在患儿身后两腿间,身体稍微往前倾斜,腹部冲击部位位于患者肚脐上两横指,施救者右手握拳,虎口朝里,左手包住右手向后向上进行冲击,直到异物吐出。
4、婴儿——拍背、胸部快速按压法
先观察宝宝呛奶时是否发生气道的完全阻塞,如出现不能啼哭、呼吸困难、口唇变紫等窒息的表现,此时需要实施急救措施。立刻抱起宝宝,使其脸部朝下,用前臂托住宝宝身体,手掌固定其头部及颈部,使头部略低于胸部。
用另一只手掌在宝宝背部的两肩胛骨之间用力连续5次,此后将宝宝翻正,使其脸部向上,头部仍略低于胸部,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连续用力按压宝宝的胸骨下端。
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宝宝将气管内堵塞的异物排出。
温馨提示
因海姆立克冲击法会对腹部器官造成伤害,经过腹部冲击法的患者,医院进行腹腔脏器的检查,请勿在健康人群上使用。
通过本次急救方法的培训,
老师们对急救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
更加深刻的认识到
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不间断观察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照顾好每一位幼儿,
家园联手为幼儿建起一道安全屏障,
陪伴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喜乐成长安全健康
供稿|刘子钰
编辑|张帆
审核|陈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