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院接诊的异物“卡喉”患者有所增加。
据市一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国华介绍,人们常说的“卡喉”,其实是食道异物梗阻,主要由于异物或者食物嵌顿于声门,容易掉入气管,造成病人窒息或严重的呼吸困难,常常表现为病人不由自主地用手呈“V”字形状紧贴在颈前的喉部,表情比较痛苦,呈现出焦躁不安、声嘶甚至失声、呼吸急促、脸色青紫等缺氧表现。
杨国华指出,如及时解除梗阻的异物,那么一般患者的预后还是较为良好,但如果处理不及时,病人病情易致严重,可迅速出现意识的丧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其实食管异物卡喉,没有季节性,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和婴幼儿,老年人常发生于进食的时候说笑、吃大块的食物速度较快、咀嚼不全、吞咽过猛的时候。对于婴幼儿好发于三岁以下,常见口含异物说笑、打闹或运动之时,口含物容易被吸入气管引起气管阻塞导致窒息。
三个老人因同样原因“卡喉”,结局却不同
让杨国华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有三位因脑梗死后遗症吞咽出现障碍的老年病人,在家中吃饭时出现异物梗阻的情况,其中两位老人的家属呼叫较为及时,一位在救援人员返院途中救过来,医院后通过系列救治措施救了过来。还有一位则非常可惜,当医生赶到现场时,病人的呼吸心跳已经停止,而他实际上是被一块肉堵在了气管中。
杨国华提醒,当遇到异物梗阻情况的病人时,我们需要分秒必争,因此除了拨打医院,身边的人员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帮助病人以最大程度争取时间。
容易发生“卡喉”的人群,应该如何防范?
由于老人食管的蠕动和排空较慢,这个年龄也是佩戴假牙或者牙齿不全的时候,易导致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咳嗽反射的动作较为迟缓。部分老年人因脑卒中遗留下吞咽功能的下降,因此异物梗阻在老年人较为多见。其次就是幼儿与喝醉酒的人。
我们可以这样防范:
1.将食物切成小块细碎些。
2.充分咀嚼食物。
3.口中含有食物时应避免大笑、说话、行走、跑步等。
4.不允许儿童将小玩具放在口中。
5.对于有假牙的老人,应警惕假牙脱落造成误吞,对于饮酒后进食的人,应避免酒醉呕吐物导致窒息。
6.老人应清淡饮食,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7.对于老人与幼儿,应避免食用果冻,麻花,糖果,纤维过长的鱿鱼丝或牛肉干,粘稠食物如花生酱,坚果类如葡萄干、核桃等,小巧水果如葡萄、樱桃、龙眼,肉肠,大块肉,长面,多刺的鱼,汤圆,肉丸,多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豆芽以及奶茶里的珍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