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诊断
8月25日,镇江扬中市4岁女孩小苗因为腹痛被医院救治,经医院初步诊断,小苗患的是急性肺炎、胃肠炎。入院当天,小苗的腹痛症状不断加剧,哭闹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于是医生又对其进行多次拍片,经过专家会诊后,发现其腹部居然有异物,孩子的妈妈奚女士和家人本希望让孩子通过排便自行排出。
确诊
可是,当天晚上10点多钟再次拍片时,医生发现小苗的病情再度恶化,被确诊为肠梗阻。
恍然大悟
看到医生手中的X光片后,发现有很多阴影,奚女士十分惊讶,询问孩子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肚子里那一团团“阴影”,居然是孩子自己常玩的巴克球,而且这些小球,在肚子里“逗留”居然有六七天的时间了。
误吞小球的严重后果
记者查询后得知,巴克球原来的市场定位只是成人的办公桌玩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喜欢这个所谓的益智玩具,但巴克球具有高达高斯的磁力,它们会穿过人体组织互相吸在一起,导致胃肠道穿孔或阻塞,需要通过多次手术才可清除。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血液中*或者死亡。
误吞小球后,小苗分隔两段肠管内的巴克球受磁力影响相互吸引,导致肠管不通,继而造成肠穿孔和肠梗阻。据医生检查,小苗腹腔内已经有毫升渗液,相当于总体液量的一半,并出现脱水症状,如果不立即手术,很快将发展成急性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征得家属同意后,8月26日凌晨1点,由镇江市一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邹晨主刀,普外科住院医师侯雯跻参与的手术开始,小苗在全麻状态下打开腹腔,待吸出小肠水肿的渗液后进一步探查,先后于多处发现球体,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手术中,值班医生还调来X光机协助。在确保所有误吞的巴克球全部取出后,对其3个小肠穿孔、1个大肠穿孔做修补。3:30,历时两个半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目前小苗术后良好,医生说不日即可出院。
小苗的妈妈为此后悔莫及,她对记者说:“家里还有几百颗,回去就将它们全部扔掉,再也不让孩子玩了”。
巴克球是由颗球状强磁石组成。通过你的发挥,可以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图形。巴克球原来的市场定位只是成人的办公桌玩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喜欢这个所谓的益智玩具。
巴克球具有高达高斯的磁力,比国际规定的玩具磁力的50高斯还多出80倍。巴克球的外形犹如一颗颗小弹珠,虽然一颗直径仅几毫米的小球,但就能吸起两三枚一元硬币。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防范孩子吞食异物宝宝的成长阶段会经过一个口欲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喜欢拿到什么东西就往嘴里塞,一不小心就会吞进去,吞食异物会对宝宝造成极大的伤害,家长们一定要小心防范。
而小儿误吞异物也并不少见,医院几乎每月都会收治到相关的病例,小孩子吞下的异物也是五花八门。鱼刺、鸡骨头、硬币、纽扣、别针、发夹、金属链、耳钉、电池等最容易被儿童吞食,如不及时处理易出现并发症,甚至危及到孩子的生命。
为什么幼儿总喜欢往嘴里塞东西呢?
原来,幼儿的口周神经比手的神经发育更早,嘴巴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是探索世界的工具,他们用嘴巴来尝试能尝试到的一切物体,以感觉东西的软硬、味道与大小等。三岁以内的宝宝食管和胃都没有发育完全,吞咽反射还没有建立,嘴里的东西很容易被无意识地吞下去。
由此看来,完全阻止孩子将物品放入口中是不科学的。
那么,家长该怎么防范孩子吞食异物呢?
专家建议,最重要的是看好孩子的身边物品。1.家中宝宝能触及的地方,不要放细小物品,如扣子、钱币、小球等;
2.为3岁以下的宝宝购买玩具时,要特别留意玩具盒里有没有小零件,是否可以拆卸;
3.孩子玩一些小物件时,家长必须从旁随时看好,以防孩子吞食;
4.在宝宝爬行之前,先检查地面是否有纽扣、大头针、曲别针等小物品,有的话要清理干净。
宝宝不小心吞食了异物怎么办?
在宝宝吞食异物后,首先要判断是食道异物,还是气管异物。需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异物进入食道,看起来没有气管异物那么凶险,但仍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吞下的是刀片或者断面锋利的物品,那么就有可能损伤孩子的胃黏膜;如果孩子吞食下了电池,由于胃酸对电池的表层具有极大的腐蚀性,进而造成电池内液泄漏,会对身体造成损伤,那么同样需及时就诊。
目前,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医师内镜下找到异物后,根据异物形态、大小选择器械及方法取出异物。内镜下取异物成功率高,禁忌症和并发症少,可避免外科手术,痛苦小、费用低。
所以,家属需警惕孩子吞食异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探索这个世界,家长要做好他们的保护伞,让所有能引起危险的东西,都远离孩子。
编辑:张润佳(实习)
(信息来源:大河网、扬子晚报、39健康网(广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