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丽1董长生1杨金凤1肖棋予2
1医院/中南大学湘医院麻醉科,长沙;2医院/中南大学湘医院甲状腺内科/核素治疗科,长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42(12):-.
DOI:10./cma.j.cn-0908?
ORIGINALARTICLES
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及节约医疗资源的需要,日间手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有研究显示,日间手术开展的首要条件是麻醉技术的进步,选择合适的麻醉工具及麻醉方法来提高日间手术效率日益重要,因此,在日间手术中对患者影响更小的声门上气道工具——喉罩的使用越来越多。喉罩使用方便、简单,患者围手术期安全、舒适、苏醒迅速、咽喉部并发症比气管插管少。
Advance喉罩(ALMA)是一种国内设计生产并广泛使用的硅胶双管密封喉罩(图1),有通气道及胃食管引流通道,术中气道管理效果好;但不能进行咽喉部分泌物吸引,充气罩囊压迫咽部,有部分患者术后咽痛,密封压有限,不适用于饱胃、肥胖患者等。
Baska喉罩(BLMA)又名探索者喉罩,为新型第三代喉罩,是由澳大利亚麻醉医师发明,这款新型喉罩较以往喉罩进行了全新改良(图2)。与ALMA不同,它是非充气开放式罩囊,罩囊内压可以依据气道压变化而相应改变,能提供更高的密封压,由于罩囊不密封,咽部并发症更少。ALMA难以进行口咽部分泌物的吸引,BLMA软硅胶罩囊背侧有两条吸引通道,在通气的同时,一侧行胃肠减压,另一侧可行口咽部分泌物吸引。然而,由于其设计的独特性与新颖性,BLMA在临床上的使用依然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评估其在各类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因此,我们在日间手术中使用了BLMA,与传统ALMA相比,观察新一代BLMA在乳腺日间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日间手术患者声门上通气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7月—年7月全身麻醉下行择期乳腺良性肿物的日间手术患者68例。纳入标准:①日间手术患者;②年龄18~64岁;③ASA分级Ⅰ、Ⅱ级。排除标准:①张口受限(小于两横指);②咽喉部畸形等其他病理改变;③有潜在呼吸道梗阻(如气管受压、软化、咽喉部肿物、脓肿、血肿或存在感染);④饱食,腹内压过高,有呕吐反流误吸高风险,习惯性呕吐发作史;⑤过度肥胖(BMI30kg/m2)。
1.2 方法
1.2.1 分组与处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Advance喉罩组(A组)和Baska喉罩组(B组),每组34例。喉罩罩囊背面均涂抹少量利多卡因乳膏润滑,喉罩置入操作均由一位高年资喉罩使用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该医师至少有40例置入两类喉罩的经验)。日间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入院,第2日出院;手术前禁食6h,禁清饮2h;围手术期不插导尿管。
1.2.2 麻醉诱导及维持
麻醉诱导前10min嘱患者取坐位,口服亚甲蓝稀释溶液10ml,稀释方法为1L生理盐水中加入亚甲蓝20mg。开放外周静脉通路,输注复方林格液5ml/kg,同时连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SBP、DBP、ECG、心率、SpO2、BIS。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3μg/kg,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BIS值降至40~55时,由同一位麻醉医师行喉罩置入,按照患者体重选择喉罩型号。A组置入ALMA,B组置入BLMA。喉罩对位良好后行机械通气,采用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2次/min,氧流量2L/min,维持PETCO2在35~40mmHg。
麻醉维持: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2~4mg/L、瑞芬太尼3~4μg/L。观察术中通气情况(是否出现漏气和CO2蓄积)。如术中PaCO2≥40mmHg,则适当增大呼吸频率及调整潮气量。如发生漏气则采取如下方法:①手法调整喉罩位置;②加深麻醉;③给予肌松药;④调整呼吸参数,减小潮气量为6ml/kg,增加呼吸频率为14~16次/min。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波动幅度在基础值的±20%以内,必要时予血管活性药。术中观察喉罩引流管及通气管内有无蓝染,若有,A组及时置入吸痰管进行胃内吸引,B组经喉罩一侧置入吸痰管进行胃内吸引,同时另一侧接负压吸引器进行口咽部吸引。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吞咽反射恢复、呼之睁眼时拔除喉罩。观察喉罩引流通道及通气主管道内有无蓝染,喉罩罩囊有无血迹,口唇及舌头有无血迹等。
1.2.3 喉罩置入时间定义及置入成功标准
喉罩置入时间:拿起涂抹好润滑剂的喉罩至嘴唇边准备插入,至喉罩置入成功,通气良好为止。喉罩置入成功,通气良好的观察标准:①手控呼吸时胸部起伏良好;②听口腔内无气体泄漏;③观察呼气末CO2波形;④麻醉机上显示气道压力合适。当喉罩对位不良时,可通过适当旋转、推进、后拉等方式调整位置。连续3次置入均对位不佳则为失败,改行气管插管,退出研究组。气道密封压检测方法:停止通气,关闭呼气活瓣,氧流量设定2L/min,记录气压升高至不变时的压力。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①喉罩置入时间、置入次数、喉罩置入成功率、置入即刻气道密封压、置入30min气道密封压、喉罩漏气率。②喉罩相关并发症,如反流(喉罩引流通道内可见蓝染),误吸(喉罩通气主管道可见蓝染),声嘶,咽喉痛,拔除喉罩时罩体带血、嘴唇损伤出血、舌头损伤等情况。③术后24h其他术后并发症(伤口疼痛、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情况。
次要观察指标:①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②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切皮前(T3)、手术切皮后(T4)、拔管前即刻(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5min(T7)的SBP、DBP、心率。
恶心、呕吐分级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Ⅰ级,无恶心呕吐;Ⅱ级,轻度恶心,不影响进食及日常生活,呕吐1~2次/d;Ⅲ级,有恶心,影响进食及日常生活,呕吐3~5次/d;Ⅳ级,因恶心呕吐而卧床,呕吐5次/d;伤口疼痛评分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
2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ASA分级、BMI、张口度、马氏分级、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喉罩置入情况比较
B组第1次置入成功率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旋转、前推、后拉等方法第2次置入成功率高于A组(P0.05);A组有两例患者3次置入ALMA均未能成功,改为气管插管,而B组最多第2次置入即成功,对位通气良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一次置入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喉罩气道密封压比较
B组患者喉罩置入即刻及置入30min气道密封压均高于A组(P0.05);B组术中喉罩漏气率低于A组(P0.05)。见表2。
2.4 血流动力学比较
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SBP、DBP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值上B组比A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稍小;各时点两组间SBP、DBP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喉罩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A组比较,B组吞咽痛(轻)、罩体带血、反流发生率较低(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 术后24h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24h恶心、呕吐、伤口疼痛及寒战发生率均很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BLMA第1次置入成功率低于ALMA,这可能是由于BLMA是一体成型的软硅胶制成的非封闭式罩囊,比较柔软,因此第1次置入时可能其尖端容易打折扭曲,对位良好需要稍许调整,故第2次通过轻微旋转、回拉等手法操作即可容易到位;B组置入时间短、罩体带血率低,可能是因为它的另一独特设计是通气道前端增加了一条牵拉调节扣,置入过程可以随时提拉罩体,使罩体沿口咽部弯曲度顺利到达声门会厌处,使其更容易置入。而ALMA有一个较大的封闭式硅胶罩囊,罩囊自带部分气体,置入时候易受舌体阻挡,且硬度较BLMA大,故ALMA置入时间比BLMA长,口唇及舌体带血等并发症较BLMA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LMA第1次置入成功率、置入时间会随着操作者使用经验积累而逐步改善,该喉罩置入简单易学,且学习曲线短。Alexiev等和Bindal等的研究显示,传统的LMA喉罩比BLMA置入时间短、成功率高,可能由于对置入时间的定义不同,或是与BLMA需要独特的操作技巧、操作者对这款新型喉罩操作熟练程度有关。
本研究中A组有3例发生反流,而B组未见反流误吸,这可能是得益于BLMA罩囊的全新设计。BLMA有两条开放式背囊储存腔,一体硅胶的储存腔能很好地嵌合咽腔,不容易移位,罩囊压力随着气道压改变而相应改变,因此罩囊压力不会高于通气压力,不会造成胃胀气,降低了反流可能性,不会对周围咽部结构造成气压损伤,减少了咽部并发症;比ALMA多了一条引流道,两条很大的纵向开口直接与食管上口相连,也通过两条引流管与外界相通,在通气的同时,一条引流管可以吸引口咽部和胃内反流物,另一条则允许空气进入储存腔,从而抵消吸引所产生的负压;这种独特的设计方便吸引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反流物,从而保护气道和避免误吸,降低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在声门上聚集导致误吸的风险。而ALMA是封闭式罩囊,可以进行胃肠减压,但难以进行口咽部分泌物的吸引,术中随着麻醉深度变化可能移位,气体泄漏,导致胃胀气,出现反流误吸。廖红霞等建立喉罩置入咽腔的3D模型,研究机械通气气体泄漏情况,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借鉴。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