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父母心痛的事件又再次发生!
在甘肃兰州某托儿所内,一幼儿吃饭时不慎被呛到,事发当时40秒后老师才发现异常,送医后孩子不幸抢救无效身亡。
通过现场监控视频能看出,看护人员安排十几名左右的孩子吃饭,期间一名孩子吃饭被呛到并仰起了头,当时没有看护者注意到异常。
在此过程中,另一名老师从呛饭幼儿身边经过时也并未发现异常。然后那名老师返回时仍未发现,直到大约40秒后,老师直面孩子才发现出事了,医院。
但由于送过去时间太晚,却早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最终孩子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实在太令人痛心了!当父母后,都不忍看这类新闻。
对于此次事件,也引发了父母们的广泛讨论。很多人都说,其实孩子被呛到,40秒后才发现并不晚,主要看托儿所有没有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实际上幼童呛食在一分钟内被发现可以说是幸运的。窒息抢救的*金时间只有4-6分钟,一旦错过,缺氧会对大脑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看到这类型的新闻,小孩子吃东西由于异物卡住引发的一些危险。
之前,一则#成都首批援鄂女护士4秒救助小女孩#的视频登上了各大媒体热搜榜。
当时正在商场逛街的女护士肖丽被不远处的求救声吸引住了,走近处一看才知道是一位爸爸抱着一位小女孩疯狂呼救,说是孩子被糖果卡住了。
孩子面色都呈现出发紫状态,吓得大人不停地用手在孩子嘴里抠,这时肖丽上前,用了正确的方法,只花了4秒就帮助孩子将卡在喉咙里的异物吐出。
而肖丽用的急救方法,就是被大家频繁提及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正确使用该方法,让孩子转危为安的还有这对父母,因为男孩吃樱桃不小心卡住了喉咙,医院。
母亲大喊“不行,不行,上医院就晚了”,并和父亲轮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孩子紧急施救,及时救回了孩子。
后来这位妈妈说,多亏平时在网络上学习了一些科普急救知识,没想到这次派上了大用场。
每个人只要进食,就有可能会被食物卡住喉咙,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小孩更是顽皮,喜欢将各种不知名物件往嘴里塞,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机会遇到专业的医务人员和懂急救的路人。
所以自己学会急救方法最重要。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针对气管完全梗阻导致窒息的一种急救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残留的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向上冲入气管,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如果错过了这几分钟的最佳急救时间,孩子可能因为缺血、缺氧导致不可逆的脑部坏死,就算最后抢救过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并发症。
那海姆立克急救法究竟该如何正确操作呢?婴幼儿、成年人、孕妇等不同人群的操作方法略有区别,希望人人都能学起来。
01婴幼儿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婴幼儿常常会发生呛奶、呛食,或不小心抓取异物放入嘴里导致噎住,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具体操作如下:
采取坐姿。
1、要让宝宝趴在施救者的左前臂,施救者的胳膊放在腿上,用腿作为支撑。施救者用手托住宝宝的下颌,起到固定和开放起到的作用。让宝宝保持头部略低于胸部的姿态,用右手的掌根部,拍打肩胛中间的区域5次。
、拍打5次之后,用右手固定孩子的头部,将孩子翻转,注意左手要始终托住宝宝的下颌,起到固定颈椎的作用。翻转后,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压婴儿的胸骨下段5次。
重复这两个动作,至异物排出。
注意:小儿异物卡喉时,切勿倒背患儿,倒背患儿不但不能救助患儿,反而对患儿脊柱造成损伤!
1岁以上的幼儿可采取成人的急救方法。
0成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如下:
1、施救者一脚为弓,一脚为蹬(这种姿势最稳定不至于摔倒),让患者坐在自己弓形的腿上,同时,让患者向前90度倾斜,双臂环抱患者;
、一手握拳,拳头的拇指侧朝内,置于伤者肚脐上方,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用力向后上方冲击,使得腹腔内容上移,迫使膈肌上升而挤压肺及支气管,导致肺内压力瞬间提高,重复操作,直至异物被排出。
03肥胖者和孕妇海姆立克适用于即将临盆的孕妇,或非常肥胖致施救者双手无法环抱腹部做挤压,则在胸骨下半段中央垂直向内做胸部按压,直到气道阻塞解除。
04海姆立克自救当自己遭遇噎住有窒息危险而身旁又无他人帮忙时,可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希望大家都能充分引起重视,并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在面对危情时不至于慌张、手足无措。
当然急救法虽然重要,但重在预防,防大于救,尽量避免危情的发生。
(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源自网络,因无法寻其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RECOMMEND推荐阅读连高圆圆也逃不过产后变丑定律?网友:生孩子原来老的这么快吗?贤妻产后变“泼妇”?知名主持人陪老婆坐月子,不到一天就崩溃!人民日报公布“儿童饮食黑名单”,这些食物别给孩子吃,尤其是这类海鲜关于产后盆底肌恢复,最常见的5大误区一定要避开!怀孕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怀胎十月“痛并快乐着”!别忘了点赞+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