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某,男,6岁。患慢性肝炎,自觉肝区刺痛已两个月。纳食则胀,食后暖气,失眠,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脉来弦滑,舌苔*腻。巩膜无*染,肝肋下厘米,有明显压痛,脾未触及。肝功能:*疸指数5单位,硫酸锌浊度1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4单位,转氨酶10单位。超声波检查:肝波较密。证属七情内伤,久郁气抑,气抑则血运不畅。治宜疏肝利气,培土养肝。方用:旋覆代赭汤去生姜,加延胡索、广郁金、枳壳、合欢皮。服药1剂,肝痛减轻,睡寐较安。后予八珍调理,诸症皆消,肝功能及超声波检查均属正常。[浙江中医杂志,():0]
按语:肝木乘土,脾胃不和,木土同病,痰浊内生,而见胁痛、食胀、嗳气、苔*腻、脉弦滑。治宜疏肝木,调胃土,故以旋覆代储汤加延胡、郁金、积壳等理气之品获愈。方中生姜乃和胃之良药,又能疏达肝气,似不宜去。《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生姜是温胃寒以降浊的重要药物,怎么能去生姜呢?
7胃痛胁痛——姜春华医案沈某,男,7岁。胃痛3年,兼有胁痛,常上午干呕,或吐酸水,暖气,无疼痛,常头晕无力,脉弦,舌净。证属肝气犯胃,以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4克姜半夏9克太子参9克吴茱萸.4克川*连1.5克伏龙肝30克(包)方3剂
药后诸症悉减,续方3剂治愈。
按:本例辨证因肝郁不舒,气机上逆,致胃失和降而呕吐、嗳气。用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疏肝解郁,降逆止呕,果获良效。《经方发挥与应用》
8胃痛痞闷咳喘——姜春华医案陈某,女,51岁。患咳喘已0余年,晨间为甚,胃痛亦已多年,主诉胸脘痞闷,常有呕恶清水,舌色紫暗,苔微*,脉沉细。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4克太子参9克姜半夏9克款冬花1克麻*6克大贝6克百部6克方7剂药后喘咳大定。胃痛,痞闷及呕恶大减,续方5剂图治。按本例辨证为肺胃气逆,宗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代赭汤有降逆下气,和胃消痰作用,所以临床亦治疗痰饮咳喘,本案即是明证。盖旋覆花、代赭石与麻*、款冬花相须为用,亦可治肺气上逆。《经方发挥与应用》
9胃满嗳气——毛进*医案赵某,女,71岁,上腹部满闷不舒伴暖气频作两月余,年11月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胃炎病史。个月前,因生气而感脘腹胀满不适,继之嗳气连连,声音低沉,愈发加重,还伴咽喉部一阵阵憋阻难受,频清喉咙,医院诊为胃炎、神经官能症,多方治疗不效,几欲失去治疗信心。刻诊:精神差,脘腹胀满,按之不痛,咽部不适伴梗塞感,乏力,焦虑不安,纳差,口不苦、不渴,二便调,舌质淡暗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水滑,脉沉缓。辨证为太阴病兼气郁,痰饮。方拟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旋覆花(包煎)、炙甘草各18g,代赭石10g,法半夏、厚朴各30g茯苓、生姜各45g,人参、苏梗、苏叶各1g,大枣9枚(譬)。4剂,水煎,日3夜1服。
上方服后,患者脘腹胀满不适明显减轻,暖气次数逐渐减少,咽干不适伴梗塞感基本消失,已现难得的笑容,治疗信心大增,后守方加减又服8剂,诸症基本消失,还不时有上腹部轻度痞满,又用附子理中丸续服周。《首经方》
论:重点,本案的治愈之后,用附子理中丸善后,是最好的善后方式。旋覆花汤证,就是胃不和,胃中虚也。附子理中丸,温下寒培土气,温脾胃之寒,治本气之虚,此是最好的善后方式,值得学习。其他善后方用的什么香砂六君子等等,都不敌附子理中方。
30胃胀痞满——刑锡波医案罗某,男,5岁,干部。病史:患慢性胃病已有两年,时轻时重,胃部不痛,但经常痞满,食后尤甚。发作重时,食后如心下堵塞不可言状,必须以拳擂胸,方能呼吸通畅,不然即憋闷欲死,擂胸经过0分钟,由胃中噫气上出,胸脘膨闷可稍减,嗣后噫气之声,连续不绝。因此饮食减少,形体赢瘦。在病势轻时,只觉胃脘痞闷,噫气连续不绝。诊其脉两侧细涩无力,而左部略显弦细,舌质淡红,舌苔滑润。此为中气虚弱,浊气填胸的征象,因拟加味旋覆代赭石汤予之。辨证:中气虚弱,浊气不降。治法:补益健脾,降逆消痞。处方:
旋覆花10克,生姜10克,半夏6克,生山药15克,生赭石1克,厚朴6克,茯苓10克,莱菔子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10克,枳壳6克,吉林参1.5克(研面冲服)。
连服3剂,痞闷减轻,不需食后擂胸,噫气减少。连服10剂,症状完全消失。后以健脾和胃,降逆消痞之剂,调理而愈。
31十二脂肠溃疡——胡希恕医案马某,男,成年人。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恶心,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鱼骨一钱半、贝母三钱。三剂症除。
编者按:《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言及:“十二指肠溃疡见心下痞硬、噫气频作者,于本方(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鱼骨、乳香、没药等有验,大便潜血加白及。”此为胡希恕先生的常用方。《胡希恕医案集悴》
3咽如炙肉——姜春华医案李某,女,8岁。患慢性咽喉炎,觉咽中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已一个月,或缓或剧,伴有胸脘满闷,嗳气恶心,纳差。舌苔白腻,脉弦,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4克*参9克姜半夏1克嫩苏梗15克(后下)生姜3片炙甘草4.5克大枣4枚方5剂
药后,咽中梗塞已消,嗳气恶心好转,食欲增加,苔净,续服3剂而愈。
按:《医宗金鉴》记载:“咽中如炙肉,谓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本案慢性咽喉炎即相当于梅核气,多因情绪不畅,肝气郁结,胃失和降,痰湿与气搏结所致,临床多以半夏厚朴汤治疗。今本案除梅核气外兼有胃脘痞闷,嗳气恶心,故用旋覆代赭汤加减,一举治好二病。《经方发挥与应用》
33梅核气——陈宝田医案周某,女,45岁。年9月15日初诊。两年前因家事纠纷,常觉郁郁不欢,少语寡言,咽喉不舒,似有物阻喉。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予镇静药物,不能缓解而转来就诊。中医检查:脉象弦滑,舌胖,苔白腻;拟旋覆代赭汤去人参,加大枣、厚朴、苏梗、海浮石。
9月3日复诊:服药7剂,诸症缓解。上方加石菖蒲。9月8日三诊:服药5剂,诸症消失。再予半夏厚朴汤5剂,以巩固效果。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经方临床应用》
34慢性支气管炎——姜春华医案杨某,女,4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年,近急性发作,咳嗽喘息,夜不得卧,多*痰,心下痞闷,甚则呕吐痰涎,纳差,肢倦,大便难,舌白腻,中间*,脉滑数,以旋覆代赭汤及小陷胸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瓜蒌实15克制半夏9克*参9克茯苓1克陈皮6克甘草6克*连3克生姜3片方3剂药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夜能平卧,呕吐止。按原方继进3剂,胸闷消,咳喘平。
按:本例支气管炎,咳嗽及呕吐,辨证属于痰热相结于胃脘,肺胃气逆,故心下痞满。以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又配小陷胸汤清热祛痰开结,由于药证相符,故其病速愈。《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脉有滑象,所以合方小陷胸汤。
购书,进群,加好友(微商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