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耳鼻喉科医生妈妈的留言,特别值得和大家分享:
尤其是毛爸划线的最后一句,绝对是只有内行才能给出来的建议。当然了,买双份这件事不太好实现,但如果因为吞咽异物导致需要就医,能拿个相同的物件给医生做参考的话,肯定是聪明而又正确的做法。
今天的标题并不是开玩笑,事实上,医院真的会举办这样的展会:
医院年儿童气道、食道异物展上的展示物。而下面这张图,医院呼吸科—年期间,从就诊儿童食道、气道中取出的部分异物:
医院,都会和教育机构一起,联合举办类似的活动:
毛爸说它冷门,是因为活动一般面向的只是小学生,局限在校园内,很难普及到家长,尤其是婴幼儿的家长——年,长沙晚报曾经刊载过一组数据,说的是在呼吸道异物患儿中,有80%是3岁内的幼儿。而异物梗阻,是婴幼儿意外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1.宝宝吞咽异物,最好的抢救方法就是预防
这句话听起来蛮废话的,但对很多致命的风险来说,预防真的是最重要的。
拿玩具而言,毛爸以前经常说一句话,就是玩具千万不要买大,适龄最好。新国标规定,不适合3岁以下宝宝的玩具,包装上必须有相应的标注说明:
因为在对待玩具及其零部件尺寸上,3岁以下和3岁以上以及6岁以上,可谓是有天壤之别:
但即使包装上说适合3岁以下的宝宝,你买回家之后,也要亲自查看一番,摇一摇晃一晃,看看有没有容易脱落的小部件。就算是毛爸在某篇文章中信誓旦旦地说某款玩具适合3岁以下的宝宝,你买回家之后,也依然应该先亲自查验一番——在防止宝宝吞咽玩具小零件这件事上,没什么人比作为家长的你更权威。
除了玩具之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也应该远离宝宝。
有段时间,医院呼吸科的接诊情况,总结了儿童最容易吞入的异物:
这些异物进入宝宝体内,一般会分三种情况:进入气道、进入食道、进入胃肠道。其中,气道异物卡在喉管或支气管处最危险。很久之前,屁桃娘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异物卡喉之后,应该怎么做?
为防止异物(主要是食物类异物)进入气道,在宝宝进食时,应尽量避免嬉笑、讲话、打闹或行走、跑步,就是你们经常说的围追堵截。
一般的物件进入食道、胃肠道都可能没啥大问题,即使是相对比较尖锐的东西。但有两个物件,家长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一定要高!度!重!视!一个是磁铁,一个是纽扣电池:
胃肠道有很多褶皱,如果两块或多块磁铁进入胃肠道后,会隔着褶皱相互吸引,导致穿孔、肠梗阻、血液中*,严重的话,会直接危及生命。所以,无论宝宝多大,只要不满12周岁,都不要给他玩这种磁性强、包含很多裸露磁铁的玩具(铷磁铁):
3岁以下宝宝最好不要玩磁力玩具,如果发现有意思且能保障安全的3岁以下的磁力玩具,也要在家长的看护下才能玩耍。
纽扣电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锂电池,进入体内之后,会迅速灼伤体内组织,导致穿孔、内出血,严重的话会致死。即使进入的是鼻腔和耳腔,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下面这个50秒的视频,是用锂电池和热狗做的实验,标题就叫《锂电池是怎么杀死孩子的》:
所以,家里所有应用纽扣电池的产品,都要远离宝宝。你不知道哪一天它会脱落、会被宝宝看到、会被宝宝捡起来放在嘴中……
2.医院
关于儿童吞咽异物的话题,一般都会提到海姆立克法或倒提法。
即使毛爸很详细地把两种方法介绍一番,你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搞懂并记住,更别提危机到来时的正确使用了。所以,当发现宝宝吞咽异物之后,医院找医生帮忙。但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3岁以下的宝宝吞入异物之后不太会表达,所以家长很难发现。如果你发现宝宝突然有呕吐、口吃、流口水、不咽食、胃痛、咳嗽、喘息等任何症状,就可以怀疑宝宝吞入异物了,第一时间检查身边的玩具配件,同医院。
第二个问题是,去医院前你该干什么?不要用手抠,不要灌水,不要继续进食,更不要催吐。最应该做的,就是如开篇所说,找到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带着它和宝宝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