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比作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最激烈的前沿阵地,科室医护人员则是为生命接力而冲锋陷阵的勇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对任何一名患者都不轻言放弃,全力守护着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
医院人数最多的科室,由17名固定专职医生、7名各临床科室轮值医生和60位护士组成。这支训练有素、能力过硬的精英队伍在主任何鑫、护士长王丽萍的带领下,勇挑重担、甘洒汗水,全力守护着上虞百姓的生命健康。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伴随着一阵阵急促的急救鸣笛声,一辆救护车匆匆驶进我院急诊科大门前。车一停稳,车后门旋即被打开,担架被平稳送出,随着急诊分诊护士的快速接应,患者被紧急送往急诊抢救室……
这是一例心跳骤停的病例,病人在送至急诊科抢救室时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当值急诊医护团队在第一时间内完成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并开通静脉。待生命体征稳定且控制抽搐后迅速完成相关检查,转运至EICU,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命最终得以挽回。在四个昼夜的目标化管理及滴定式治疗后,患者成功苏醒并脱机拔管转至普通病房。
医院的最前沿阵地,是各种危急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为确保这一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保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抢救,我院急诊科实行24小时值班。与时间赛跑,是急诊科人员的工作常态。
突发疾病、意外伤害、车祸、醉酒、斗殴、自杀……科室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急危重症患者。这里白天一片繁忙,黑夜也从未真正宁静,医护人员从来都是步履匆匆,紧张、忙碌,上班有点下班无时是这个一线科室给外界最深刻的印象。
科室护士长王丽萍对一起鼠药中*的意外事件印象深刻。年4月9日,一位老人与他人争吵后口服鼠药自杀,入抢救室时已意识不清伴有抽搐,急诊抢救团队立刻予以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洗胃、镇静等对症处理,护理团队在抢救的同时又迅速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经检验结果及临床特点考虑是“神经兴奋性鼠药”,以最快的速度转入EICU,在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俞爱娟的指导下快速留置CRRT管,行血液灌流清除入血*素。经急诊科团队的无缝配合及精细化管理,患者成功苏醒。患者清醒后,深刻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对自己的自杀的行为深感后悔,对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连连称谢。
除承担院前院内急诊急救、进行危重病人救治,科室还承担着全区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治任务。急诊科已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化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治的临床方案,用于指导院内的救治。
这是一个比拼速度的阵地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是离生命最近的地方。能为患者多争取一分钟,就意味着患者可以少一分病痛,多一丝希望,也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在救治一位肠梗阻的病人时,团队的专业素质展现得淋淋尽职。70多岁的高大爷因腹痛被送到抢救室时,吐出的已是粪便样呕吐物,还伴有误吸。医生建议即刻插管,但家属执意等待儿女到场后再做决定。为保障老人呼吸,护士们在抢救室一刻不歇为老人吸痰,完全顾不上吸出来的都是令人作呕的呕吐物。在急诊科查明老人乙状结肠梗阻的病因后,消化科随后为老人放置支架。满地脏污中,整个抢救团队仍为患者成功获救欢欣鼓舞。
这样的事例在急诊科屡见不鲜。但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有好运,每当一个生命在这里戛然而止,科室的医护人员和家属一样忧伤,感到惋惜,“有人说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很冷血,其实我们也很难过,只是很多时候患者和家属看不到我们的眼泪。”护士长王丽萍说。
年轻的中级主治医生沈琦是急诊科第一批内科的固定医生,见惯了生死的他说自己已经练就钢铁般的神经,但那些他曾细心检查过身体的弃婴,亲手插过管的从14楼摔下的小孩……他还是时时牵挂着。温情背后,是更加专注于快速化、专业化处理各类急危重症。
近年来,医院多个科室实行多学科合作,先后建立起上虞区卒中中心、区创伤救治中心等,将脑梗、心梗、重大外伤等突发危重疾病抢救的关口前移,综合的畅通无阻的救治体系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年,急诊就诊人数达人,入抢救室人数为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13个病人在这里抢救,家属将亲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科室医护人员身上,他们除了需要完成庞大的工作量,还要承受抢救患者过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里,每个人的神经之弦无时无刻不处于紧绷状态。
这是一个不断进取的集体
急诊科是集医疗、教学、医院重点学科。目前,急诊科各种软硬件设施设备配备齐全,拥有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EICU、独立的急诊化验室、急诊挂号收费窗口、急诊药房等配套设施,拥有一套先进的抢救设备和一支高素质的急救医疗队伍。
急诊科熟练掌握高级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留置胃管、洗胃、留置导尿、深静脉置管,以及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床旁重症超声、连续血液浄化(包括透析、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经鼻高流量氧疗、体温控制管理、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俯卧位通气、动脉置管、PICCO,经皮气管切开术、留置鼻肠管等技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科室探索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和急重症监护一体化”的精细化治疗体系。医院,实现了病人从抢救到住院的无缝对接。
除硬件设施外,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很关键。科室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医院急诊科是密切合作科室,急诊科设有张茂教授工作站,医院急诊科专家进行交流及探讨。护理组结合岗位特点,狠抓业务学习,经常性开展岗位练兵,通过模拟演练、技能比武等形式进行培训考核。每月开展理论授课、操作培训以及护理查房,就当月特殊病例和新技术新进展进行全科护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紧跟前沿、与时俱进。
医院的窗口团队,无论是医德医风还是业务素质,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佼佼者。为不断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和质量,急诊护理组于年10月开展了绍兴市首例采用信息化模式登记急诊抢救病人,并开设绍兴市首个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大大提高了急诊信息采集率和患者就诊率。通过不懈努力,急诊护理组多次获得先进集体、优胜科室等荣誉,于年荣获“全国级巾帼文明岗”称号,多名护理人员曾受到媒体表扬,并先后获得多项个人荣誉。自年以来,急诊科还一直坚持“护理进社区”活动,急诊护理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上街头、进社区、下工地、进学校开展义诊、宣教、送温暖等活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让急救技能提高院前抢救有效率,此类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实行轮班制的急诊科,随时待命、晨昏颠倒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因为要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他们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许多医护人员由于精神和身体长时间处于应急状态,饮食、睡眠不规律,腰肌劳损、静脉曲张、胃病等已成为职业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像一块块上满发条的钟表,始终不能停摆。曾经,也有人接受不了急诊科高强度的工作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在拯救生命的第一线,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生命护航,为健康加油”的理念,践行着白衣天使对生命的庄严承诺。